农业技术
你不知道的东北大米历史

类别:农业技术    发布时间:2022-05-04    浏览:397

你不知道的东北大米历史


东北大米是中国最好吃的大米,对于这句不留余地的话,相信不会有太多人对它怀疑。

 

我们要从很久之前说起;随着清朝的衰弱,清政府为了增加收入,允许一些朝鲜农民来东北种植水稻。但是,从最早有记录的1845年开始,朝鲜农民在东北种植水稻一直不太成功。最开始他们在鸭绿江对岸浑江种,但是,依旧不成功;朝鲜人一直坚持,又沿着浑江,一路种到辽宁的桓仁、吉林通化一带也不成功。

农家米

 

直到1875年,辽宁省桓仁县的一位金姓朝鲜移民才试种成功了,只不过这种子是他从朝鲜带过来的,但这种朝鲜粳稻在东北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条件下,虽然生长起来了,但产量极低。

 

直到20世纪初,朝鲜移民带来了日本北海道的“赤毛”稻种,东北水稻种植历史才真正开始。记住啊,是日本北海道的“赤毛”稻种啊!为啥北海道的稻种能在东北种植成功?因为北海道气候纬度与中国东北近似,而成功移植东北的稻种,正是由札幌一个人苦心培育出的新品种,1873年才成功。

,东北大米

 

那时人家日本人就在研究新品种,中国的农民在干嘛?从这点来说,中国农民一点科学种田的意识都没有。但是,这只是试种成功,大规模的水稻种植还是在日俄战争之后。

 

当年,清政府为了驱除俄国势力,邀请日本来打俄国。日本胜利以后,原由沙俄修建的中东铁路长春至旅顺段被转让给日本,也就是后来的南满铁路。这时,日本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带来了资金、农场和稻种,从伪满洲国政府手中高价租来土地,记住,是高价租的,不是抢的。他们租来土地后,开始逐步推进东北农田水利设施和水稻品种改良,东北的水稻才慢慢推广起来。

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专门成立了农作物奖励委员会,把各个下属的试验场研究出来的新品种奖励给东北的日本、朝鲜以及中国农民。经过试验,日本农业发现当时的满洲南部地区更适合栽种来自日本东北地区的“早生大野”和“龟尾”两种粳稻。

 

于是,日本专家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了更适合中国气候的“大原”和“万年”两个品种。同时日本农林省也把自己培育的“陆羽123号”和“红糯”也共同作为奖励品种,派发给满洲的农户们。看明白没有?公司加农户模式,人家早就在做了。再后来,满铁又靠人工育种,为满洲中部和北部地区培育出了“北海”“田泰”等品种。

 

人家那时就在科学种田,中国的农民也因此受益。除了水稻,日本人经过长期的试验,还栽培出了新品种的黄烟、洋棉和甜菜,还为东北带来了化学肥料、农业药剂使用的技术,基本都是免费推广,这点,中国的爱国人士有谁知道?当时,中国农民对先进的技术不感兴趣,直到九一八事变后,他们才开始接受日本农业技术,包括农机具。那时东北的农业生产比南方先进多了。至于后来,东北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推广又陷入低迷,这是后话,不说了,说多了全是泪。

延边大米

 

在日本商人和农场主的经营和推广下,满洲的水稻耕种面积从1932年的六万亩,到1940年一跃增加到三十多万亩,八年总产量也达到了八十多万吨。

 

从二十世纪初,再到九一八事变乃至满洲国时代,东北大米完全是日本人研发出来的新品种,而且人家是规模化种植,是日本和朝鲜农民苦心经营的结果(有少部分中国人也种水稻,稻种也是人家免费给的)。

 

如今东北人爱吃的五常大米,实际上就是日本大米。是“满铁”时代日本开拓团留下的“陆羽123”“龟尾”品种,当然还有日本著名“越光米”的前身“农林1号”和“农林22号”的杂交。

 

农业是发展的,现在的东北大米品种也在更新。但是,即便是现在,以五常那边流行的品种“五优稻4号”为例,它也是源于日本。它的前一代“五优稻1号”的父系亲本“合江20号”看起来是个中国名字,但“合江20号”的母系亲本却是来源日本的“下北”,父系亲本也是来自日本的“石狩白毛”、“胆振早生”和“早生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