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朝鲜半岛米与锅的故事,<下> -- 一城一森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整理编写

类别: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2-05-21    浏览:600


这里讲一个故事,其根据是19世纪末访问韩国的英国人毕晓普,在招待会上看到某受邀家庭饭量比较大,当时每个人都吃了大量的米饭。因此,毕晓普在笔记上记录着:韩国人的饭量比英国人大


       这里讲一个故事,其根据是19世纪末访问韩国的英国人毕晓普,在招待会上看到某受邀家庭饭量比较大,当时每个人都吃了大量的米饭。因此,毕晓普在笔记上记录着:韩国人的饭量比英国人大三倍,比日本人大四倍,当时朝鲜半岛的情况是,作为没有余力储备粮食的平民而言,如果有机会填饱肚子就一定不会错过。作为英国人的毕晓普会对这种饮食习惯感到惊讶,是因为多数英国人那里体验过饥肠辘辘的感觉。 

即便是以前拥有大量土地的两班家族,也有大部分家族成员是两顿半饱地生活状态,更不要提平民们把"吃一次饱饭作为一辈子都很难实现的梦想"。在所翻阅的所有文献资料中出现的不单单是缺乏食物的平民的故事,也是"多数两班人"故事的一部分。

企业礼品定制

        随着农法的发展,大米产量猛增,生铁的需求也呈爆炸式增长1876年仁川开港后,虽然日本人带来了日式蒸锅,但在容量上却是与朝鲜族传统的铁锅无法比拟,在曰据时期半岛仍然用朝鲜铁锅煮饭吃。到19世纪后期,铁锅的生产摆脱了家庭作坊的生产模式,在开川的进台等地,通过分工合作进行生产,庆尚北道的一家工厂平均每天有40名工人参加生产,并领取工资。青岛(韩国)郡云门一带的"水系手工作坊"专门向庆尚道一带供应"生铁与制锅技术,并使用这样的广告语:"我们的锅可以用100年!"。1904年,该地区动员了248,00名工人,使用约188, 000斤的生铁,生产了 18, 000多口铁锅,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的铁锅生产活动是当时半岛的尖端产业,因此出现了很多通过传授制锅技术牟利的商人。


 殖民时期:老人与铁锅,印证半岛铁锅的历史,满满的得意展现在老人的脸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76年开港后,日本开始从朝鲜半岛进口大米。与我国大米和越南大米相比,朝鲜的大米更适合曰本鬼子的口味,伴随着日本帝国扩张的进行,为了确保侵略战争的后勤供应,需要半岛大量供应大米。因此,越是往后需要半岛供应的粮食也越来越多,在殖民时期鬼子干脆推行了把半岛建设成供应军粮大米的基地化政策。因此,虽然水稻的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但杂粮的生产能力不断下降,很难说半岛整个社会的农业生产力增加了,为满足供应,只有从沦陷的中国东北进口杂粮,才用杂粮补充了征收大米带来的半岛粮食缺口。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著半岛水稻品种改良大米产量剧增,半岛经济实力提高,直到这个时候,普通人对米饭的需求才得到缓解。现在,面包和披萨已经深入到韩国人的食物里, "在一个大锅里吃饭"的家庭在规模上也与以前大家庭为中心的世界不同。但是,虽然形态发生了变化,在饭和锅里承载着朝鲜半岛的传统情节至今仍是朝鲜民族文化的原

 

 

参考文献(写作目的只是讲个故事,引文出处没有详细记录)

韩国历史研究会部分记录

延边大学图书馆部分史料

引用了韩国论坛上自称东国大学教授的某位历史创造者部分言论与图片

企业礼品定制 企业礼品定制